- ·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01/26]
- ·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01/26]
- ·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版[01/26]
联合教学法在牙周实验教学及见习中的应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实验教学· 牙周病是目前我国成年人缺牙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牙周病学作为口腔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传统的牙周病实验教学以灌输
·实验教学·
牙周病是目前我国成年人缺牙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牙周病学作为口腔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传统的牙周病实验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示教学生模仿,缺乏临床思辨能力的培养[1]。见习课更是流于形式。PBL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教学)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探究教学模式[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CBL(case-based learning,基于案例的教学)基于PBL教学理念,结合模拟临床情景,促使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建立分析疾病诊治的临床思路[4]。本研究以松牙固定为例,在实验操作课和临床见习中融入PBL和CBL教学,探讨新模式下的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4级本科生42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24人,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岁。随机分为实验组21人、对照组21人。实验组男生9人,女生12人,平均年龄(22.)岁。对照组男生9人,女生12人,平均年龄(22.)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选取松牙固定实验课程进行研究,两组各安排实验课1次,临床见习1次。
1.2.1 实验组 实验组学生21人,分为4组,5~6人一组。在实验操作课1周前布置问题:牙松动有哪些原因?如何判断松动牙的预后?牙周固定的原理是什么?目前常用的牙周固定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有什么优缺点?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资料,组内讨论、总结。
实验课上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每小组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当做提示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关键点进行总结,示教不锈钢丝结扎固定法和高强纤维带及流动树脂粘结固定法,学生在仿真头模上练习不锈钢丝结扎固定和纤维条带固定。
实验课结束前介绍见习病例情况,包括:患者主诉、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等)、现病史、既往史、临床专科检查、特殊辅助检查结果,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给出诊断、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1周后的见习课前同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交流对该病例的想法。见习前提示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特别注意带教老师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以及最终的治疗方案与自己拟定的有何差异。见习后再次讨论总结,教师评价。
1.2.2 对照组 对照组学生21人,按传统教学方式完成教学大纲内容。实验操作课上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牙周松牙固定的相关理论知识,介绍几种临床常用的固定方式,在仿真头模上演示不锈钢丝结扎固定法和高强纤维带及流动树脂粘结固定法,学生在仿真头模上练习不锈钢丝结扎固定法。见习课前提示学生特别注意带教老师与患者的沟通过程,见习后进行总结。
1.3 考核
课程结束后安排所有学生进行病例分析题考试。病例分析题由口腔医学院牙周病学教研室的副高级以上教师共同讨论编写,与牙松动有关,但与见习病例不同。由非临床带教老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满分100分。
1.4 教学满意度调查
请实验组学生对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在牙周病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不记名问卷调查,并鼓励学生提出对新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比较成绩及问卷结果等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实验组学生病例分析考核平均成绩为(86.)分,对照组为(77.)分,实验组学生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5,P<0.001)。
2.2 实验组调查问卷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接受CBL+PBL教学法(80.95%),所有学生认为CBL+PBL教学法能有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对加深理解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思维方面也起到很大作用(见表1)。对新教学模式的建议和意见中,也有学生提及,CBL+PBL教学法课堂效率不高,压缩了临床操作的时间,且课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如果所有实验课程推行该方法,可能造成课后学业压力较大。
3 讨论
牙周病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判断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全身情况、依从性、本人意愿等多方面有关,涉及各学科的知识交叉。由于口腔专业课分开授课的限制,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多是局限于单一学科的单个知识点,难以形成跨学科的整体观和远瞻性。在牙周临床实习中,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整体观欠缺,加上牙周临床实习时间有限,实习效果欠佳。目前世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1]。如何在早期本科教育中引入病例讨论分析,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尽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一项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
文章来源:《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ytysyzbxzzzz.cn/qikandaodu/2021/022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