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01/26]
- ·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01/26]
- ·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版[01/26]
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牙周牙髓病变由组织炎症浸润引起牙齿疼痛,影响咀嚼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联合病变时两种组织炎症物质互相渗透,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1-3]。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
牙周牙髓病变由组织炎症浸润引起牙齿疼痛,影响咀嚼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联合病变时两种组织炎症物质互相渗透,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1-3]。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4-6]。因此一旦发现牙周牙髓病变应及时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从而消除患者疼痛,回复正常咀嚼功能,保障患者口腔健康。当前,根管治疗是牙周牙髓病变治疗的主要方法[7-8]。该方法首先将感染去除,随后填充根管,封闭冠部,从而有利于病变恢复。
牙周牙髓病变类型不同,患者根管治疗的具体方案也不同,总结该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根管治疗方案特点,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牙周牙髓病变患者根管治疗方案,也有利于针对性地对患者人群进行口腔保健知识教育。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行根管治疗的牙周牙髓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不同病变特征与根管治疗的特点,为临床牙周牙髓病变的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在我院口腔内科门诊接受根管治疗的牙周牙髓病变患者临床资料。
1.2 方法
入组标准:符合牙周牙髓病变诊断标准,且接受根管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未经根管治疗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患者,资料不全患者。所有信息收集工作通过Excel表格完成。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临床基本特征
116例患者中,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占比高达73.27% 。病变类型方面,牙周病继发牙髓病占到44.83%,其次是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占比为39.65%。患者临床基本特征信息见表1和表2。
表1 患者年龄分布年龄段(岁)合计(例)构成比≤3021.72%31~.37%51~.48%>.79%合计%
表2 患者病变种类分布职业合计(例)构成比牙髓病继发牙周病1815.52%牙周病继发牙髓病5244.83%牙周牙髓联合病变4639.65%合计%
2.2 不同病变患者牙周治疗方法
根据病变不同采用的牙周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牙周未做任何处理,占比51.72%;龈上洁治术+调牙合,占比40.52%;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调牙合,占比7.76%。不同病变牙周治疗方法分布见表3。
表3 不同病变牙周治疗方法分布方法牙髓病继发牙周病牙周病继发牙髓病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合计(例)构成比牙周未做任何处理.72%龈上洁治术+调牙合.52%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调牙合.76%合计(例)185246%
3 讨 论
牙周牙髓病变主要由炎症浸润引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管治疗是当前治疗牙周牙髓病变的主要方法,能够及时缓解患者疼痛感,恢复咀嚼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发现,患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这与中老年患者口腔保健意识较差,对口腔疾病不重视等原因有关。提示中老年患者是牙周牙髓病的重点关注人群,应加大对中老年患者口腔保健宣教工作,提高中老年患者口腔保健意识[9]。
通过对患者病变类型分布进行分析,发现患者病变类型主要有牙髓病继发牙周病,牙周病继发牙髓病,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其中牙周病继发牙髓病和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比例较高,分别为44.83%和39.65%。由此可以看出,牙髓病变较少引起牙周疾病,但是牙周疾病较容易引起牙髓病变。
对牙周牙髓病变进行治疗的时候,选择规范的诊疗方案对于牙周牙髓病变诊疗效果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方法首先将感染去除,随后填充根管,封闭冠部,从而有利于病变恢复。但是面对牙周牙髓病变患者,往往联合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及调牙合等不同治疗措施。牙菌斑和牙结石[10]对于牙周具有刺激作用,会促进病变进展,针对存在牙菌斑及牙结石的患者,临床对其进行龈上洁治术可有效去除菌斑及结石。在临床中,如果菌斑和牙石位于牙周袋内,这是会采用龈下刮治术,该方法使用精细的刮治器去除深在的菌斑和牙石。调牙合[11]是通过调整上下牙列间的接触关系,从而改善牙齿和牙列上力的传导分布,以维持牙列和颌骨的稳定性。本研究中,根据病变不同采用的牙周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牙周未做任何处理,该方法应用占比最高,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调牙合处理占比最少,仅有7.76%。
文章来源:《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ytysyzbxzzzz.cn/qikandaodu/2021/0707/468.html